新闻中心

华商韬略丨他推翻老板称霸行业20年最后却贱卖公司离场

时间: 2024-10-27 21:17:32 作者: 米乐6官方网站

  街头歌手翻唱《真的好想你》重温经典 唱得线万娶的漂亮模特,看过她的走路姿势,大家都说值!

  春节前,一个叫《三分钟》的短片刷爆朋友圈,把不少国人看哭了。这个短片其实是苹果的广告片,是苹果请香港导演陈可辛拍的,必须得说苹果真会挑人。论催泪功夫,陈可辛绝对是重量级导演,其成名作

  (1996年)就是一部催泪影片,那部片子把香港电影金像奖的评委都给看哭了,连夺9项大奖。近几年陈可辛又拍了

  催泪水平直逼冯小刚。陈可辛的催泪功夫是在嘉禾练就的,他1984年到1987年在嘉禾打杂,出道后又跟嘉禾合作,《甜蜜蜜》就是嘉禾出钱拍的,可以说没有嘉禾就没有陈可辛。功力深厚的陈可辛只是嘉禾培养的众多香港电影人之一,

  中国电影发祥于上海。30年代,上海电影业达到一个高峰,出现了周璇、阮玲玉、胡蝶等一批影星。然而过了不到十年,抗日战争、内战、体制巨变都来了,上海电影人被迫南迁香港,邵氏家族便是南迁的上海电影人之一。

  邵氏1925年涉足电影制作领域,并在东南亚建立了院线。抗战结束后,邵氏在香港和新加坡恢复营业,其中香港负责拍片,新加坡负责卖片。然而两地公司的发展很不平衡,邵逸夫负责的新加坡业务蒸蒸日上,香港的业务却步履维艰。为保障影片供应,邵逸夫1957年到香港主持大局,创立邵氏兄弟。在香港,邵逸夫的真正对手只有一个,那就是电懋的老板陆运涛。

  对付这样的劲敌,邵逸夫没什么好的办法,只能硬碰硬。他先是买下清水湾的一片荒山,将其建成片场,又花大价钱把电懋一姐林黛和名导李翰祥挖了过来,与电懋展开正面较量。电懋当然并非是好惹的,它迅速还击邵氏,两家把香港影坛搅得鸡飞狗跳,整体而言,电懋占上风,是华语电影之王。1964年,这种局面因一场意外结束了。

  电懋的陨落让邵氏兄弟加速崛起。60年代后半叶,邵逸夫建立了囊括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的电影全产业链,由于没像样的竞争对手,邵逸夫得以以极低的价格攻城略地,尤其是在制作环节。

  一则报道称,一次一个剧组申请拿20港元(除另有说明,下同)买100个生煎馒头,邵逸夫死活不给,说公司食堂的馒头才一毛钱一个。

  它塑造了邵氏兄弟的快速强大,但也导致了其最终的没落,而推翻邵氏王朝的,竟然是邵氏王朝的“开国首辅”邹文怀。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废除了地位相对独立的宰相,代之以秘书处性质的内阁,内阁长官被称为“首辅”,邹文怀在邵氏兄弟的角色就等于首辅。

  邵逸夫1957年来港后首先招了一个秘书,接着就招了邹文怀。邹文怀比邵逸夫小20岁,生于1927年的香港,民国时在上海读新闻,后来回港做了一名体育记者。做体育记者只是露水大的前程,30岁那年,邹文怀决定投靠来港创业的邵逸夫。

  人地两生的邵逸夫很重视邹文怀,让邹文怀主管宣传、行政、财务等工作。当然邵逸夫也留了一手,比如把总经理职位给了另一个人,让那个人主管发行,给邹文怀的头衔则是“宣传主任”“制片经理”“副总经理”,以此形成制衡局面。

  不过邵氏的明眼人都知道除了老板,邹文怀最大。邵氏导演张彻更是直言,邹文怀是

  早在进入邵氏之初,邹文怀就把好友何冠昌、梁风请来助阵,他们创办的《南国电影》等娱乐杂志,成为宣发邵氏电影的重要阵地。此外,邹文怀还积极拉近与导演、演员等一线创作人员的关系,耐心倾听后者对于邵逸夫和大片场制度的控诉。

  “君臣”离心至此,分道扬镳便只剩下时间问题。一开始邹文怀不敢自立门户:一方面他一个打工仔没多少本钱,另一方面他不知道有没有一线创作人员愿意跟他一起出走,这种担心很有必要,1963年,邵氏导演李翰祥在电懋的支持下带着一票人自立门户,结果这些人在电懋走衰后被邵氏连年围剿,走投无路,这件事极大地震慑了邵氏员工。

  对于邵逸夫而言,这只是生意上的调整,对于电影团队而言,这却关乎个人命运。不甘心走下坡路的电影团队开始自谋前途,其中邹文怀、何冠昌、梁风三人1970年创立嘉禾,从此与邵逸夫分庭抗礼。

  嘉禾创立时只有40万,好在它有一个稳赚的项目,《独臂刀大战盲侠》。“独臂刀”是邵氏开创的武侠品牌,1967年的《独臂刀》是香港第一部票房过百万的影片,1969年的《独臂刀王》同样大卖。邹文怀参与了两部影片的制作,与主演王羽交好,并以重金说服王羽转投嘉禾。

  其他工作也一一办妥:资金的一大部分由日本人出,片场用台湾的,发行则交给仍拥有广大院线的电懋。影片上映后大卖,邹文怀随即买下电懋原来的片场,更名为嘉禾制片厂。

  邹文怀等人的叛离让邵逸夫大为光火,为扼杀新生的嘉禾,邵逸夫祭出法律武器,聘用庞大的律师团控告嘉禾“侵犯版权”。官司的结果很有意思,法院判嘉禾败诉,但却只要求嘉禾赔偿邵氏10万,邵逸夫等于没有赢。

  邹文怀虽然躲过一劫,但却兴奋不起来,自从王羽转投嘉禾,邵逸夫就加强了对于片场的控制,挖角邵氏不再容易。并且邹文怀也没有很好的挖角理由,毕竟他和邵逸夫差得太远。

  嘉禾成立的1970年,在美国打拼十年却仍是二三线演员的李小龙回港省亲,他想借机进军香港电影业。李小龙最初的投靠对象是邵逸夫,这是很自然的,令李小龙没想到的是邵逸夫并不看重他:他跟邵逸夫要1万美元一部的片酬,邵逸夫却只给他2000美元,还要求他签包身约。李小龙历来骄傲,哪里受得了这个,便生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思。邵李二人的不欢而散让邹文怀看到了机会,邹文怀迅速给李小龙送去一份“一部影片7500美元片酬外加分红”的合约,结果一下子俘获了李小龙的心。随后双方合拍了《唐山大兄》,该片大卖350万,打破香港电影票房纪录。

  带着这样的思路,在与李小龙首次合作的基础上,邹文怀又推出了当时已经在好莱坞兴起的独立制片人制度,也就是支持一线创作人员创立自己的公司,嘉禾把这一些企业变成卫星公司,双方合作分成。

  第一家卫星公司是李小龙1971年创立协和电影,《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都是该公司的作品,其中《猛龙过江》大卖530万,再次打破票房纪录。除了票房之外,李小龙还带给嘉禾巨大的名气,让其一跃成为国际知名制片公司。嘉禾的迅速崛起给邵氏兄弟带来了巨大威胁,邵逸夫不得不与“叛将”李翰祥握手言和,启用后者拍摄《大军阀》《风月奇谭》《一乐也》等风月笑片应战。

  对于嘉禾的崛起,外界一开始将之完全归功于李小龙,因此当李小龙1973年7月猝死后,一度认为嘉禾也将“命不久矣”。但随后发生的事情证明这种判断是错误的,

  就在李小龙去世的当年,邵氏喜剧明星许冠文转投嘉禾,拍摄了大卖600万的《鬼马双星》,这个票房甚至打破了李小龙创造的纪录。其实这个成绩原本属于邵氏兄弟。许冠文曾拿着《鬼马双星》的剧本找邵逸夫谈分红,希望实现李小龙与邹文怀式的合作,结果邵逸夫连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许冠文这才怒发冲冠,与邹文怀走到一起,并很快成立独立制片公司——许氏电影。

  说到底,李小龙和许冠文选择的不是嘉禾,而是一套能让创作人员赚到钱的商业模式。邹文怀的成功也不是自身能力的成功,而是商业模式的成功。

  受许冠文的鼓舞,洪金宝、成龙等人也坐不住了,纷纷投入嘉禾的怀抱,创立与嘉禾合作的卫星公司。

  由于解决了一线创作人员的激励问题,嘉禾后来不断打破票房纪录,丰厚的利润又让它和卫星公司得以给一线创作人员更高的薪酬,从而推高了整个行业的薪酬标准,也让依赖低薪酬的邵氏兄弟人心离散,江河日下。

  到70年代末,邹文怀就已超越邵逸夫成为电影行业的新老大,此后他还将统领行业20年,而这20年,香港电影业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独立制片人制度的出现一下子把电影市场做起来了,膨胀的市场需要更加多的制片公司,于是嘉禾有了新的对手。

  1980年,有资金和院线优势的金公主,支持黄百鸣、徐克、曾志伟等电影新人创立

  此后十年,新艺城成为嘉禾最强劲的对手,其出品的影片口碑与票房齐飞,比如1982年的《最佳拍档》大卖2600万,刷新香港票房纪录,1986年的《英雄本色》狂收3500万,更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

  也让嘉禾倍感压力。这家公司原为嘉禾干将洪金宝所创,后来洪金宝把公司卖给富商潘迪生,潘迪生则说服邵逸夫转让了邵氏在香港的院线,这让他得以站在邵氏的肩膀上,与嘉禾和新艺城鼎足而立。在德宝、新艺城之外,还出现了一些小的独立制片公司,大家共同瓜分新的市场。

  整个80年代,推翻邵氏王朝的邹文怀没能独享胜利果实,而是招来了一批比邵逸夫更年轻也更生猛的新对手。对付邵逸夫,他有独立制片人制度,但是对付新对手,他则失去了商业模式上的优越性。

  为战胜新对手,邹文怀开始动用资本的优势疯狂拍片,并扶植成龙成为继李小龙之后的一代功夫巨星,希望靠数量和大IP赢得最后的胜利——80年代后半叶,嘉禾每年制作25~30部影片,其中成龙的影片最红火。增加产量的同时,邹文怀还全力拓展发行网及院线,以应对来自新艺城和德宝的挑战。

  邹文怀的这套打法很到位,让嘉禾稳稳地度过了80年代,而嘉禾的两大对手新艺城和德宝却因种种原因于90年代初解散。其后,嘉禾进入缺少同量级对手的局面,然而这种局面尚未铺展开来,一些外部因素便彻底改变了香港电影业的命运。

  由于台湾本土电影始终没发展起来,加之台湾当局对进口电影的管制,台湾在七八十年代极度依赖港片,到80年代末更是到了等米下锅的程度。

  随着哄抢持续,香港电影的制作成本慢慢的升高,影片质量却越来越差,由此形成一个泡沫。身处泡沫时代的我们很清楚,赚快钱的诱惑是很难抵挡的,香港电影业的带头大哥邹文怀也不例外,他在这一时期投拍了嘉禾历史上数量最大的烂片。泡沫支撑的繁荣终究难以持久。

  1993年,台湾片商对于香港电影业的粗制滥造忍无可忍,找香港电影从业协会谈判,要求后者提高影片质量并抑制包括演职员天价片酬在内的制作成本。对于台湾片商的愤怒,香港电影人无动于衷,断然拒绝了其要求,双方不欢而散。

  这之后,台湾片商只好寻求甩开香港电影的盈利之道,于是推动台湾监管部门调整产业政策,包括放宽对莱坞和日本电影的进口限制,以及允许台湾片商赴内地拍摄外景。等到这些政策出来,香港电影人傻眼了,终于明白谁是谁的老板。

  一连串的打击把邹文怀打蔫儿了,但他仍试图东山再起,因此必须寻找一块新的片场,当时政府在将军澳新批了一块影城用地,邹文怀立马竞标。

  令他没想到的是,早已退出电影业的邵逸夫突然向其发难——联合六家电影公司参与片场竞标,而且赢了!

  1998年之后,嘉禾进入大厦将倾阶段。先是嘉禾一哥成龙远走好莱坞,接着上市公司遭遇停牌,之后公司门口来了一位“野蛮人”——后来出品了《无间道》的寰亚老板林建岳,邹文怀请李嘉诚抵御林建岳的“恶意收购”,才保住公司。

  但2000年之后,华语电影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香港电影业式微,内地电影业却悄然崛起——先是一位不起眼的香港电影人江志强(《捉妖记》的老板)推动内地进入大片时代——票房进入亿元时代,电影院兴盛起来,那之后,一个叫于冬的内地发行商(《红海行动》的大老板),带着一批香港电影人北上,开启了合拍片时代,也开启了华语电影业的中心向内地回归。

  站在2000年的当口,一无片场,二无资金,且年逾七旬的邹文怀倍感大势已去,但他仍不死心,又安排了美国斯坦福电影硕士的女儿接班,最终却加速了败局。

  交易完成后,邹文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自己收购米高梅,不会改叫“嘉禾米高梅”。只可惜他的抱怨已无人理睬。

  据报道这位老板后来又想做“高端影院式会所”,就是把电影院做成一个看电影、办party、搞商务会谈/公司年会/新品发布会的杂合体,当时他判断单纯做电影院是赚不了钱的。然而中国电影院随后的发展给了这位老板一记响亮的耳光,于是外界看到,2017年1月,嘉禾在被收购十年之后又被卖给另一家院线运营商——南海控股,其市值目前已跌到20亿以下,股价不足1港元。

  二是2014年1月其老东家兼老对手邵逸夫于107岁的高龄去世,有媒体问他如何评价邵逸夫,他说“他是个好人,我们没不和,之前一两年大家都有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