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香港电影教父是如何炼成?

时间: 2025-06-14 11:35:53 作者: 米乐6官方网站

  

香港电影教父是怎么样炼成?

  香港电影导演吴思远被誉为“香港电影教父”,他曾在邵氏影业担任副导演,后来独立发展,执导了许多经典动作片。

  2.吴思远与邵氏导演罗臻、王羽等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受益于上海话,快速融入圈层,得到了很多机会。

  3.然而,邵氏片场的规矩让吴思远无法成为导演,他把握机会,主动去做替工,最终成为了“香港电影教父”。

  4.吴思远的作品如《疯狂杀手》、《荡寇滩》等,为香港动作片打开了新格局,捧红了陈星、陈观泰等演员。

  5.除此之外,吴思远还是一位制片人,曾培养了陈观泰、陈星、梁小龙等一代新人,被誉为“香港电影教父”。

  香港动作片系列一路盘下来,有读者说怎么你们说来说去,都是邵氏,在邵氏之外还有很多经典动作片,怎么不说一说?

  事实上,别说动作片,就是整个香港影坛,早期都是邵氏一家独大。然后,邵氏总经理邹文怀带队离家出走,成立了嘉禾。就此,变成了邵氏与嘉禾,双霸天下。到了80年代,新艺城崛起,邵氏衰落,但死而不僵,香港电影的格局变成邵氏+嘉禾+新艺城,三家巨头竞秀。

  大公与我,一路写过来,才写到了1980年将来未来的时刻,新浪潮尚未触及到。新艺城尚未成立。可不核心竞争的就是邵氏与嘉禾了。

  上面,补齐了张鑫炎及他所代表的三大电影公司(长城、凤凰、新联),包括三家合并后的银都机构。由于动作片的代表一直只有张鑫炎,就以他为主展开讲了下。甚至,将时间线贯穿着讲了下来,一直到他退休。

  2002年,北京三环附近双安商场对面,一家名为奥华的电影院倒闭了,没人敢接盘。

  香港人吴思远,在反复思考后,成了接盘侠。当时,很多香港同行不理解他的选择。

  “为什么我敢投?首先,我觉得中国签了WTO后,每年会引进20部美国大片,这20部肯定好看呐!其次,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知识分子、白领阶层有精神需求,最低的娱乐就是看电影。另外,盗版行为政府最后会慢慢取缔。”

  谈起当年的孤注一掷,吴思远很有些得意地表示,自己是因为对国家发展有信心,才敢投资。

  接手影院后,吴思远将其外观和内部全部推翻重来,动了个“大手术”。他从香港请了专业的影院设计师,设计出多厅影院。原先影院门外是一道围墙,他便把围墙拆掉,变成商铺。UME这一名字,则出自吴思远女儿之手,意为ultimate movie experience(极致的电影体验)。

  影院一开张,便获得了轰动性的成功。不到三个月,吴思远又在上海新天地开了第二家影院,生意依旧火爆。对此,吴思远自豪了很久:“不是说电影市场好了我才投资,而是我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不过,作为最初的UME华星影城,却在2025年3月1日,由于租期问题,停止了运营。这也是当下国内电影院行业进入严冬的一个写照。让很多影迷感到悲伤不已。

  曾经,我作为影迷,在北京最初租房子住时,就围绕着华星影城,在那附近,在魏公村、知春里、皂君庙、大柳树一带都曾经租房住过。还在周末看过午夜场,一晚上连看四部片,熬夜还能熬得住。现在,一晃也多年过去了。逝去的青春啊,一去不复返。一叹!

  吴思远,不仅运营电影院很成功,拍电影,开公司,都很成功。当初,他建立的思远影业,尽管厂牌不大,但影响力丝毫不小。能够在邵氏、嘉禾的夹缝里,野蛮生长,硬是挤出了一条生路,没有两把刷子显然不行。吴思远不仅做到了,还被誉为与邵逸夫、邹文怀齐名的“香港电影教父”,这就是能耐,超越平凡的存在。

  前文的张鑫炎,就只能做导演,乖乖听老板的话,老板不让拍动作片,刚刚拍完震惊全香江的《云海玉弓缘》,本该乘胜追击,结果老张乖乖听话,乖乖不拍。至于老板为啥不让拍?因为那是1966年,文革明年就要来了,长城电影身为电影公司,紧跟国内形势,革了自己的文化命,改拍红色题材。张鑫炎接下来的《双枪黄英姑》,就改编自“双枪老太婆”的故事,又红又专。不过,“长城三公主”里的“三公主”陈思思饰演的黄英姑,还是十分好的,英姿飒爽。这个是外话。

  吴思远,作为导演,执导过《鹰爪铁布衫》《死亡塔》《荡寇滩》《南拳北腿》《理发师》等作品。

  作为老板兼制片人,一手打造出《醉拳》、《赌圣》、徐克的《黄飞鸿》系列、《新龙门客栈》、《青蛇》、《宋家王朝》、《一代宗师》等片。

  培养新人,他先后挖掘出了陈观泰、陈星、梁小龙、黄元申、陈忠良、袁和平、成龙、石天、徐克、吴宇森、程小东、林岭东、元奎、刘德华、周星驰、吴京等人,眼光毒辣,认人稳准狠,一捧一个准,无一失手,无一不火。正因为如此,被誉为了“香港电影教父”,真的给多位新人洗礼过。

  1998年,吴思远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铜紫荆星章荣誉;2013年,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香港影史上,吴思远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承上,直追邵氏一脉荣光,启下,他是港片黄金时代的开拓者。

  吴思远,1944年4月22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市。1958年,14岁的吴思远随家人南迁香港。

  因为一个人在14岁之前,基本上语言体系已经确定了。所以,在上海长大的吴思远,上海话非常很好。这对于他以后的发展,成为了意想不到影响因素。

  一个人14岁之前,人生兴趣其实也差不多已形成了。吴思远从小就喜欢看电影,童年就经常在上海的电影院里看片,像《一板之隔》《十字街头》《乌鸦与麻雀》《天涯歌女》《夜半歌声》这些电影,他都在大光明电影院里看过。而且,他还是《大众电影》杂志的读者,看过谢晋执导的《女篮五号》的介绍。

  对了,《女篮五号》的原型是中国女篮的5号杨洁,中国篮球名人堂成员。她的胞姐叫杨濛。这杨濛有个艺名,叫夏梦,她不像妹妹那样成了运动员,而是入了电影圈,成了“长城三公主”中的“长公主”,成了传说中金庸的梦中情人。甚至,“夏梦”这一个名字,都是杨洁给姐姐起的。因为要起艺名,姐妹俩就拿着《莎士比亚戏剧集》找灵感。看到《仲夏夜之梦》的标题,杨洁眼前一亮:夏梦这一个名字挺好!自此,夏梦这一个名字成为了香港演艺圈一颗耀眼的星。

  上面已经提到了“长城三公主”的“三公主”是陈思思。“长公主”是夏梦。那么,“二公主”呢?她就是石慧,是“长城头号小生”傅奇的妻子。她们的女儿是傅明宪,演过《神雕侠侣》里的郭芙,也是大明星。

  吴思远淫浸在上海石库门,喝黄浦江水长大,有一身上海习气。但是,他又会说粤语。因为他的祖籍是广东珠海,外婆是三水人,所以他从小从父亲及外婆那里就学得了粤语。

  1958年,一直生活在上海的吴思远来到了香港。与其同期来到香港的人相比,其他人大多以“逃港”的非法方式抵达,吴思远却是合法来到了的香港。因为他的父亲,从民国到建国初期一直在香港做肥皂生意,往来于上海与香港之间。一年只能回上海的家中三四次,最后在香港去世。

  吴思远以继承遗产的名义,合法进入香港。居住在钻石山一带,正好那里有大观电影公司建立的大观片场,让吴思远得以近距离围观剧组是如何拍戏的,他就亲眼看过早期明星吴楚帆、白燕等人在那里拍戏。在大观片场附近,李翰祥、乔宏等大导也居住在那里。

  至于影响深远的邵家四兄弟:大哥邵醉翁(原名邵仁杰)、二哥邵邨人(原名邵仁棣)、三哥邵仁枚、六弟邵逸夫(原名邵仁楞),此时尚未发力。只有二哥邵邨人于1948年在香港将邵家的“南洋影片”改名“邵氏父子”。邵逸夫与三哥邵仁枚则远在新加坡组建电影公司“邵氏兄弟”。

  邵邨人的邵氏父子,在电懋和长城的夹击之下,不成气候。身在新加坡的邵逸夫决定接掌香港的电影生意。

  于是,1958年,邵逸夫回到香港,并以32万元买下“父子公司”的清水湾地皮,兴建邵氏影城,正式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任总裁。

  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随着电懋的老板陆运涛于1964年死于空难,电懋一蹶不振,邵氏乘势而起,成为香港电影的超级大鳄。长城则限于自身电影的身份,发展一直磕磕绊绊,没能在剧烈的资本竞争中成为巨头。但也没有倒,一直延续着,还偶露峥嵘,捧出了“长城三公主”、鲍起静、王葆真、傅奇、鲍方、方平等明星,知名导演有张鑫炎、程步高、李萍倩、胡小峰等,改革后成为了银都机构的一部分。金庸为了追求夏梦,还以林欢为笔名,在入职长城做过几年编剧,作为导演还执导过《王老虎抢亲》等片,掀起了戏剧电影高潮。

  吴思远来到香港的初期,正是电懋、长城、邵氏三家竞雄的时代,大量优质电影的产出,让吴思远看到了比上海时期更多的电影,也在他的心中打下了坚实的电影基础。

  起初,吴思远学的并不是电影专业,而是毕业于香港新法书院。然后去香港一所中学教书,课不是很多,但工资不算太低,月薪800港币。

  后来,时间到了1967年,此时的香港电影格局已经是邵氏一家独大了,眼见邵氏举办“第6届南国实验剧团编导科”,吴思远立马报名报考。由于他看的电影非常多,因此考试的题目,在他看来都是小儿科。甚至,他还很惊讶怎么还有那么多人会不及格?他还以为别人都像他那样看过很多电影。

  在编导班里,学习一年,实习一年。因为是邵氏的学生,经常有剧组来找他们串戏,所以他见证了岳华、沈殿霞等人从学生时代的蜕变过程。甚至,有剧组找他们直接帮忙,最近一段时间他学会了很多电影知识。什么是广角镜头,什么是特写,什么正反打,都是这一段时期学会的。

  1969年,吴思远学成毕业,正式入行,进入邵氏做场记。但是,这里有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做场记导致他的损失不小,做场记月薪只有200元,这比两年前当老师时候的800可少多了。学成两年,结果收入上反而退步不少,这让吴思远很苦恼,决心一定要往上走,要成为导演,完成收入的大翻身。

  但是,这样一个时间段的邵氏,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罗维等大导演已形成了格局,别说场记,即便是副导演,冒出头来也很困难。更何况,邵逸夫很瞧不起香港人,对自家培育的香港演职人员,尤其是副导演这些后场,压根就瞧不上,也不给机会。像跟随大导演张彻的副导演午马、鲍学礼,就一直是万年副导演,一直无法转正。包括韩英杰、唐佳、刘家良这些武术指导,也是一直把御用武术指导的位置坐穿,想转正那是不可能的。不是他们不想,而是老板压根不给机会。明明已经有了卖座的张彻,干嘛要冒风险扶正你?再说你明明跟张彻合作很好,少了你要是张彻作品品质下降,也得不偿失嘛。

  邵逸夫出生于上海人,而是大户家庭出身,心底里有“上海绅士”的傲气,比“老克勒”更上流,永远一身正装的他,骨子里觉得说粤语的香港人土味十足,俗气。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的确是这个样子的,整个香港的经济尚未崛起,讲粤语的都是小市民,上不了台面。

  连吴思远的爸爸,在1950年代初期,从香港工作回到上海家里时,跟儿时的吴思远讲话,言语中也是对香港人有些瞧不上,觉得与上海市民的素质相比,讲粤语的香港人更差一些。他觉得香港环境不好,小孩子容易学坏,而且香港学费是一个月付一次的,大陆是一个学期付一次,要过正常的教育生活大陆还是比较好的,所以也不带吴思远去香港接受教育,觉得反而是早期大陆的环境更好一些。

  至于香港人感觉自己洋气,反过来瞧不起大陆人,那是在经过后面的文革十年洗礼,大陆的发展大幅度后退,香港作为连接大陆与海外世界的窗口,一下晋升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一跃成为全亚洲的发展榜样,香港电影更是饮誉全球。香港人从此翘辫子了,感觉自己高人一等,大陆人都是穷苦乡巴佬。

  但早期不是这个样子的,直到六七十年代,不仅是邵逸夫,当时整个香港电影界,从老板、制片人,到电影明星演员、导演,再到摄影师、灯光师等,整个香港电影的框架,大多数都是1949年前后来到香港的上海人在撑起。

  邵氏的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等大导演,都是从内地南下的;连邵氏兄弟几大巨头,也是从上海开始电影事业的,最初邵氏四兄弟的老大邵醉翁就是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成为邵家电影产业的起家公司。

  现在,吴思远进入了圈子,会讲上海话的他,优势就凸显了出来。因为他在上海长大,可以无障碍的和这些上海来的电影界前辈沟通,进而迅速融入了圈层,得到了飞速成长。

  吴思远进入邵氏后,跟的第一个师傅是罗臻。现在人可能不知道罗臻是谁了。他在邵氏初期,可是“四大王牌”之一,是邵氏早期最好的导演。罗臻之外,另外三位是李翰祥、陶秦、岳枫。正是他们,撑起了邵氏早期的门面,并快速帮助邵氏成为香港电影的巨鳄。

  这里面,罗臻、陶秦以执导文艺片为主。陶秦病逝于1969年,英年早逝,他早期从事翻译,后来转做导演,编导40多部作品,其中以文艺片和歌舞片为主,作品主要关注大都市中的小人物,影片的音乐运用十分巧妙,抒情性很强。

  至于罗臻,他于1961年加盟邵氏,执导的第一部作品《焚身》便奠定了其“四大王牌”的地位,成为仅次于李翰祥的二号导演。

  李翰祥采用黑白摄影手法执导《后门》在亚洲影展上拿了十二个奖项,后来又执导《杨贵妃》、《王昭君》、《武则天》、《倾国倾城》等影片,艺术水准在当时都很不错,获得了很多奖项,林黛也连续四年荣膺亚洲影后。

  虽然拿了那么多奖,但票房却并不好,邵逸夫甚至说道:“我拍电影不是为了得奖的,是要赚钱的!”

  于是,罗臻被重视起来,他执导的《旅馆鸳鸯》取得了不错的票房成绩;从此,很多重量级的作品都由其操刀。

  罗臻的执导风格以大胆、辛辣而见长,在邵氏期间,执导了多部口碑和票房都不错的影片,而其中文艺片是其强项。

  1962年的《第二春》,1963年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1966年的《烽火万里情》,1969年的《裸血》和《欲焰狂流》更是十分大胆,在剧情和镜头运用都十分超前;丁佩主演的《夜合花》(1970)、《恋情三千里》(1973)也是名利双收。

  至于岳枫,大家就很熟悉了,大公在香港风月片专题时,就专门写过他了。被尊称为“岳老爷”的他,于1959年加入邵氏,其执导的《畸人艳妇》获得1961年亚洲影展最佳编剧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戏乐蒂主演女一号,而胡金铨主演男一号,傻子龙郁生。

  其执导的《血染海棠红》、《西厢记》、《花街》等作品都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他还执导过多部武侠片,他的武侠片受日本武士片和美国西部片的影响,主角往往是独行侠,在狂野厮杀中书写浩然正气。如《夺魂铃》就改编自史蒂夫·麦奎因主演的西部片《万里歼仇》。原片拍得四平八稳,《夺魂铃》则格调大异,从人物的形象心态至场面细节,增加不少奇特诡异的元素。这部作品十分受邵逸夫喜爱,经常拿着参加各种奖项。

  至于李翰祥,就更不用提了吧。一度,因为邵逸夫的“拍片不为获奖”的言辞,离开邵氏,后来又回归。与张彻、胡金铨、楚原并称为“邵氏四大导演”。

  从早期的”四大王牌”到后期的“四大导演”,李翰祥横跨两个时代,是不可多得的天王级大导,令后辈仰视。

  吴思远跟着罗臻混,最大的好处,也是不需要讲粤语。罗臻、岳枫都是出生在上海的正宗上海人,陶秦则是浙江慈溪人。李翰祥尽管是辽宁锦州人,但是在上海读的大学,工作也是在上海。

  他们这一代人从大陆出来,粤语都讲得别别扭扭,吴思远跟他们一讲上海话,这些老人就觉得心里特别舒服。吴思远跟他的师傅罗臻就一直讲上海话,从来不讲粤语的。还有陶秦,都是用上海话交流,这让吴思远在那一辈年轻人中备受欢迎,受益匪浅。

  “做电影啊,人脉关系好,跟人家交往得好,占便宜。好像曾志伟就是,曾志伟是武行,而且也不是受过训练的,就是来玩玩。他这个人脑子灵活,没有多久就当导演啦,和徐少强的《踢馆》是他第一部。”

  没错,曾志伟最初是武行,受训过“七小福”训练班,是洪家班的早期成员,就因为脑子活,肯思考,快速就从武行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后人很多都不知道曾志伟那小身板居然还做过武行,居然是龙套出身。

  跟随罗臻学习电影,对于吴思远来说,还有一个情怀。那就是他儿时在电影院里看的《夜半歌声》,曾经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夜半歌声》的导演马徐维邦,恰好是罗臻的师傅。这样子,吴思远师从罗臻,也就成了马徐维邦的徒孙,这让他感到格外开心,觉得小时候在大光明电影院里受到的感触,当时在他心中种下的种子,现在终于开了花结了果。

  听罗臻讲马徐维邦的故事,也是一大心得。马徐维邦,是旧中国有名的导演,也很斯文,演员拍来拍去拍不好,他也不骂人,自己用头去撞布景板,“哎呀我真是命苦啊,我怎么拍来拍去拍不好呢”,他就怨自己,让演员就去内疚,更加内疚。这种趣味要跟过他才会知道,但是让吴思远学会了很多。

  上面说过,尽管吴思远融入了圈子,但是邵氏片场的规矩,就是不给新人机会,尤其是副导演、场记这些人。这就让他非常苦恼。

  除了罗臻以外,邵氏的别的导演只要有机会,他就去跟。他跟过薛群,一部戏,不知道是《虎虾》,还是《春满乾坤》,没有查到。

  其他方面,吴思远就主动去做替工。如果哪一组戏里面有场记请假,他就去顶档,先后顶过张彻、罗维的戏,李翰祥倒是没有。

  1970年,罗臻执导了一部时装片《春火》,主演是因《独臂刀》大火的王羽,配戏的是刚刚去世的老爷子谷峰,以及田丰、午马、刑慧等人。

  这部戏也是王羽第一次脱下古装大侠的行头,来饰演文艺时装剧,演绎了一个愤世嫉俗的青年杨国良。国良的父亲(田丰)是一位沉溺于工作的探长。结果,在母亲突然离世后,父亲深陷工作之中,无暇顾及妻子之死。这让国良对父亲产生隔阂,对父亲极度不满。

  国良与梅琳(邢慧)同居。国良因生活费花尽,想去靠赌钱碰运气。结果在赌场被陈彪(谷峰)骗下巨款,更了梅琳。国良狂怒之下杀死了陈彪,察围捕,负责人正是父亲。杨探长最终忍痛轰毙自己的儿子,结局令人唏嘘。

  此片因为是罗臻执导,加上上升期的王羽,属于强强联手,上映后效果不错。为王羽早期电影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

  接下来,王羽转正做了导演,这也是他首次担当导演,拍摄了《龙虎斗》一片。吴思远把握机会,利用与王羽的友情,当上了副导演,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导演之路。

  《龙虎斗》,让王羽得以再次重返打斗片,除了王羽自编自导自演外,还请来了当红邵氏演员罗烈、汪萍等人来配戏,武术指导为唐佳。

  演职人员名单中,还有袁和平、袁仁祥、陈观泰、陈星、冯克安等人,当然,在本片中他们还只是龙套。但是,熟悉吴思远的人,已经猜出来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什么了吧?

  要知道,身为副导演,吴思远的工作要负责上情下达,搞好上下关系。再说了他身为场记时,最擅长的就是与灯光、摄影等人打交道。搞定这一切,不在话下,一切都像是为他准备好的盛宴。

  《龙虎斗》之后,王羽就离开了邵氏,回到台湾寻求发展。并与新成立的嘉禾,合作拍摄了《座头市与独臂刀》,引发了邵氏、嘉禾、王羽的三方官司,闹个不停。嘉禾为了自救,请来了李小龙,一举翻身,这是后话。

  简单聊一下《龙虎斗》,尽管它属于王羽的作品。但里面很多元素,对于副导演吴思远,还是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龙虎斗》只是王羽身为导演的处女作,但是这部片勇夺1970年的票房冠军,票收207万,是香港影视首部过200万的影片,吴思远跟着沾光了。加上1969年的票房冠军《独臂刀王》,这连续冠军都属于王羽。那是属于他的年代。不过,转眼进入1971年,在王羽离开香港的同时,李小龙携带《唐山大兄》轰隆隆到来了,香港动作电影一下进入了新时代。

  第一,将功夫片从武侠片中分流出来。用票房的成功开启70年代功夫片的潮流,徒弟引领了师傅,张彻都要跟王羽学习。当然,紧随其后的李小龙,更逐步推动了民国功夫片的大潮。吴思远早期电影,包括《荡寇滩》《鬼旋风》《神龙小虎闯江湖》等片,都是民国功夫片,深受《龙虎斗》的影响。

  第二,开启民国功夫片先声。民国背景,师门仇恨,列强高手,卖国奸贼,一个明事理的传统师傅,一群不中用但忠义的徒弟,一个有潜力有良知却又单纯到脱离时代的主角,王羽自编的故事模型为后来吴思远、李小龙、成龙电影搭建了故事框架。

  三,动作片的实战技巧大幅度的提高。此前武侠片尽可能的避免赤手搏斗,因为不好看,可从《独臂刀》到《龙虎斗》不过四年,唐佳的动作设计已经有了明显质变,实战技的引用,双人战的意境,高潮战的曲折反转,群战的调度与剪辑配合,这些优点李小龙学了一半,丢了另一半。

  四,王羽拍完《龙虎斗》这一走,便宜了一对新人。江湖代有人才出,姜大卫、狄龙迅速冒出头来,得以扬名,成为邵氏新宠,也成为张彻最火的一对弟子。

  这还没完,大家在看周星驰《功夫》时,会看到开头小孩踢波,结果被周星驰与肥仔一出场就给踢爆了,并嚷道“还踢球?”,这个镜头大家以为是周星驰在勾连前作《少林足球》,并就此说再见,好开新章。这个镜头让人会心一笑,以为是周星驰的原创,其实它是在致敬《龙虎斗》,那一脚与后者影片开头赵雄饰演的恶棍赵二一脚踹飞小孩的球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星驰本身就是老港片的资深爱好者,在《功夫》里致敬了诸多老港片,前文也写过“猪笼城寨”与《七十二家房客》里的楼宇几乎是原帧复制的关系,还有赵志凌饰演的娘娘腔裁缝打得一手铁线拳是在致敬《醉拳》里的赵志凌自己,“如来神掌”致敬《如来神掌》,“五郎八卦棍”致敬《五郎八卦棍》,“神雕侠侣”致敬《神雕侠侣》,“蛤蟆功”致敬《射雕英雄传》里的西毒欧阳锋,还有天残地缺、六指琴魔、狮子吼,等等等等,好多个呢。

  甚至,王羽自己导演的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煞尾戏临近年关,为了达到效果,全班去韩国拍戏,害得蔡澜拉了几吨面粉去韩国造雪景,才顺利拍完。

  当时,一家小型的电影公司叫明星电影,老板叫黄滔,拍了很多粤语片。这样一个时间段,黄滔要找一个剪辑师,去哪里请?当然从大厂里请最好用了,于是黄滔就从邵氏请了一名剪辑师。

  工作嘛,总是免不了要聊天的。那天,黄滔在外面拍粤语片,闲余就问邵氏请来的兼职剪辑师:“你觉得有什么新导演比较好?”

  黄老板也不犹豫,直接叫“小吴”过来拍片。这就是直接弄哭吴思远的处女作《疯狂杀手》。

  当时,吴思远在邵氏剪辑部、摄影部每一个地方都很熟,包括演员岳华、郑佩佩、沈殿霞等人,乃至编剧部门,都熟门熟路,甚至形成了一股新生力量,这批新人觉得邵逸夫那些旧势力太腐败了太落后了,到了必须要革命的时候。甚至在邹文怀、何冠昌走出成立嘉禾之后,邵氏依旧故我,真是没救了。

  那个时候,香港还没有“新浪潮”,但是吴思远这些新人在外面看费里尼的电影,已经觉得香港电影必须要有新思维,必须要接受新东西,必须要积极创新。他们不仅谈得开,而且已经跃跃欲试。

  接下来,《疯狂杀手》就开启了吴思远的神奇之旅,一举让他成为了“香港电影教父”。

  反思之后,吴思远再次拍出了成名作品《荡寇滩》,不仅捧红了陈星、陈观泰,还彻底打开了香港动作片的新格局,正式走上了“香港电影教父”的阳关大道。